岭南艺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岭南艺术 > 艺术作品 > 正文

目录

1,改革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请列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改革事件并简要阐明其影响(古代、近代、现代各一例)

改革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请列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改革事件并简要阐明其影响(古代、近代、现代各一例)

古代:商鞅变法
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近代:戊戌变法
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现代:改革开放
影响:从1978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民营经济产值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国有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重的重要拉动力量。引进外资同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中国为全世界吸引外资金额最多的国家(港、澳、台资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资)。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其意义)
(2)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等为例、绘画起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法国共和制,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交通;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楚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概述汉字,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5)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说明其艺术成就)
古代希腊,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卢梭、百家争鸣”方针(知道我国“百花齐放,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元曲、宋词,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百花齐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特点和影响,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顾炎武、罗马
1.古代希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列举荷兰、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知道相对论,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罗斯福新政(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了解孔子,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简述孟德斯鸠,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美国等国家为例,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列举李贽、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多样性)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荷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概述迪亚士、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理解“国运兴衰,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巴黎公社(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王夫之等思想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欧盟,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8226、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其特点、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总结其经验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黄宗羲、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艰巨性和曲折性)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列举19世纪来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唐诗、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汉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文学成就(知道诗经,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文化大革命”(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欣赏19世纪来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多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进化论(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百家争鸣”的方针、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3,矛盾的什么是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是鲁迅的什么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与现代传媒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现代传媒是鲁迅先生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特别是报刊,构成了鲁迅先生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鲁迅先生一生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很大,不仅密切关注着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也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作过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对当时各种新闻现象进行过独具特色的解读和评价,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是现代传媒,促进鲁迅先生的创作,并让鲁迅先生的作品家喻户晓,确立了鲁迅先生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现代都市传媒催生鲁迅先生的不朽作品现代社会与古代、近代社会的区别之一,是工业的发展而导致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形成。城市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内拥有制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权利,为现代传媒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就应运而生了。在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现代传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的先锋”①,“使事物所以然的动因”②,把媒介视为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力量。胡适也曾说过,“如果没有《新青年》同人的组织,倘若没有他们这一班人的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至少要推迟几十年”③。毋容置疑,报刊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民国初期,陈独秀说:“我报十年,中国局面全改观。”这实在不是自夸之词!新文化运动自媒体起,《新青年》及其背后的鲁迅、胡适、陈独秀等巨子,站在了当时社会最风云激荡的思想旋涡之中,而他们之所以能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与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为,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报刊是当时的主要媒介。鲁迅先生的不朽作品,就是“听将令”而为进步的现代传媒创作的。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曾说起他的创作经过和缘由。《新青年》编辑金心异(钱玄同)来拜访鲁迅,与鲁迅先生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谈话:“你钞了这些(指古碑)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到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为着“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终于答应“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④从这段著名的谈话可知,促使鲁迅进行新文艺创作的是《新青年》。进步的现代传媒,是催生鲁迅的力量。鲁迅求学之日起,就受到现代传媒的影响,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的强学会《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到日本留学后,更广泛地接触了各种传媒。经过长期的思想、文学、社会等方面积累,一旦遇到符合鲁迅文学、人生理想的传媒,在文学革命形势的召唤下,鲁迅终于“听将令”而厚积厚发,“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了大量的不朽作品。据统计,鲁迅一生共在《晨报》、《京报》、《申报》、《世界日报》、《中华日报》、《国民新报》等15家日报,《新青年》、《语丝》、《作家》、《文学》等78家期刊,以及《现代中国》、《国际文学》等9家外文报刊等103家报刊发表过742篇文章。是报刊,催生了鲁迅先生的创作,让国人认识了鲁迅,让鲁迅的名字和作品传遍了中国和世界。提起鲁迅,就不能不提他的杂文。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而鲁迅的杂文,又是为了适应报刊的需要而写成的,也就是为了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创作的。二、现代都市传媒为鲁迅先生在文坛地位的确立提供了阵地战士的阵地在哪?在战场;鲁迅的阵地在哪?在报刊。鲁迅一生中给敌人大量的匕首和投枪是从哪里射出的?也是报刊。报刊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也构成了他的主要文化生活环境。(一)现代都市传媒为鲁迅作品提供沃土和园地。鲁迅的大量作品往往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然后编集出版。其单篇作品大多发表于北京、上海两地报刊,也有偶发于其他地方的报刊,如天津的《天下篇》。报纸副刊是鲁迅发表文章作品的主要园地,为鲁迅杂文的发表提供了平台,为鲁迅作品提供沃土和园地。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丰碑,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名著,最初便是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后轰动全国的;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是报刊,让人们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认同鲁迅,进而尊崇鲁迅;是报刊,让鲁迅的名字深入人心,为鲁迅小说的价值及其在文学革命中地位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二)现代都市传媒让鲁迅先生的作品迅速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1、鲁迅生活的时代现代都市传媒比较发达,为他作品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清朝末年,因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迫切需要舆论的配合。民间报刊随之而产生,最早是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⑤“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等,尤其不可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⑥据戈公振统计,比较知名的日报光上海一市就有《苏报》、《中国公报》等42种,杂志有《农学报》、《国粹学报》、《进步》等46种。北京、广州、天津、长沙等地也有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几乎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传媒也应运而生。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中国无线电公司”,成为我国境内的第一座电台。1926年10月1日,国人自的第一座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诞生,此后电影业发展较快,特别是20年代后的大都市上海,电影更成为一种时尚。早在1923年,陈独秀就敏锐地指出白话文运动发生的原因在于“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⑦近年来,在考察五四运动或者说“新文学”的发生时,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开始注意中国民族工业的勃兴、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现代印刷出版业的发展、现代都市传媒的兴起以及现代市场的形成等等现代性因素所构成的特殊历史条件。鲁迅有幸,他生活在一个现代媒介比较发达的时代,报刊、书籍、电台、电影等给鲁迅提供了最快捷、最广泛的信息,从而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也正是蓬勃发展的现代都市传媒,让鲁迅先生的作品家喻户晓。人们对鲁迅作品的逐步认识,对鲁迅这位伟大人物的逐渐了解,就是从报刊开始的。鲁迅自从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狂人日记》和随感录后,开始享誉中国文坛。中国先进思想界、文化界、革命界就对他表示拥护、爱戴和崇仰,认同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带有先进性的。而他的对手和敌人也是通过报刊认识了鲁迅的作品,从而认识了鲁迅。2、对鲁迅在报刊发表作品的反响和评论,确立了鲁迅在文坛的地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报刊发表之后,引起了各界激烈的反响和评论。对于鲁迅作品的反响和评论,最早见于正式出版物的是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作了十处随文评点和“焦木附志”。诚然,恽铁樵对鲁迅所写的小说《怀旧》所作的评点和附志,还比较幼稚,不能作为鲁迅研究学术史的起点。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到,鲁迅的作品一发表,传媒就给予了关注。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随感录在《新青年》发表后,1919年2月1日初版发行的《新潮》第一卷第二号,有一篇署名记者《书报介绍》的文章,首次提到鲁迅的作品:“就文章而论,唐俟(鲁迅发表随感录时的笔名)君的《狂人日记》用写实的笔法,达寄托的旨趣,诚然是中国近来第一篇好小说。”⑧这段评论,肯定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是中国近来第一篇好小说”,从而奠定了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坛的地位。1923年后,对鲁迅的作品出现了比较完整、具体的综合性评论。1923年8月,鲁迅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对鲁迅小说的评论达到了高潮。同年8月31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刊登了《小说集的出版消息,称赞《呐喊》是“在中国底小说史上为了它就得‘划分时代’的小说集”⑨。而真正有份量的评论是10月8日,茅盾以沈雁冰名义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91期发表的《读》一文,他在文中谈了读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时的新奇感受和鲁迅小说在青年中的广泛影响。而对鲁迅先生作品特别是杂文的争论,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传播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因革命的本质问题而导致的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还有鲁迅与新月社、“第三种人”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战,等等。这些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⑩现代都市传媒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反响与评论,让鲁迅的作品在群众中特别是进步青年当中传开来,确立了鲁迅在文坛上的地位。三、鲁迅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把现代传媒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之一,鲁迅与报刊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不仅密切关注着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也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作过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对当时各种新闻现象进行过独具特色的解读和评价,为现代传媒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一)鲁迅参与编辑报刊或指导报刊编辑,支持和帮助进步的现代传媒,发展进步传媒1906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鲁迅自传》手稿,1976年《革命文物》第三期)他“提倡新文艺”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与周作人等筹文艺杂志《新生》,尽管后来因资金没有着落而流产,“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11。但鲁迅一生都没有将这“好梦”忘却,在创作之余参与编辑报刊或指导报刊编辑,为现代进步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约二十余种,支持或投稿的中文报刊近一百二十种。《新青年》、《语丝》、《莽原》、《国民新报副刊》、《未名》半月刊、《奔流》等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刊物,鲁迅曾是主编或参与编辑。1934年8月,还带病编辑《译文》创刊号,并作《〈译文〉创刊前记》发表在9月16日的《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说:“印了出来给喜欢看译品的人们作为参考而已。”这间接也为译文类杂志的出版发行指明了方向。即使鲁迅没有参与编辑的报刊,但只要是进步的报刊,鲁迅都会大力支持。如对副刊的支持,便是重要的一例。我国最早的副刊,是1897年11月,在上海的英国租界内,由英商创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的一个名为“消闲版”的副刊。在辛亥革命前后,作为“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的副刊,被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来进行革命宣传;但是,辛亥革命后,由于革命党人的革命意志日渐消沉,加上袁世凯、北洋军阀对新闻出版事业的压制和摧残,副刊的革命色彩日渐减弱,消闲性重新上升为主流,变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天下。“五四运动”前后,副刊成为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和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一些名闻遐迩的副刊,诸如“五四”时期《晨报》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民国日报》(上海)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成为当时各家报纸的一大亮点。这些副刊的革新,因为有了鲁迅的加入而更加完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丰碑,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名著,最初便是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尔后轰动全国的。早在1919年12月1日,鲁迅先生就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发表了小说《一件小事》。《晨报副刊》独立发行后,鲁迅又在该刊发表了五十余篇作品,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鲁迅,《晨报副刊》成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重要阵地,它不仅扶植影响了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了现代传媒的发展方向。鲁迅成为报刊参加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体现在鲁迅参与报刊的编辑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新文化运动。最有名的,便是鲁迅对于现代最重要的杂志《新青年》的支持。《新青年》于1915年9月发刊于上海,为陈独秀所编辑,每月一册。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孔乙己》《药》等优秀的小说,也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到1920年,连《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最持重的大杂志,也都采用了白话文。陈独秀对鲁迅在《新青年》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客观的评价——“鲁迅先生和他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章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12”(二)鲁迅对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揭露、批判反动传媒的反动本质反动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反人民、反社会的统治,总是通过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来隐瞒事实,愚弄人民,麻痹大众。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传媒较为发达的时代,文化宣传、新闻报道已成为上层建筑中控制、操纵社会意识的得天独厚的一种意识形态。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长时间与反动传媒、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促使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进行揭露和批判。他曾经指名批判的新闻媒体,约有二十几种,其中既有《顺天时报》、《益世报》等有帝国主义背景的报刊,也有《中央日报》、《时事新报》等国民党四大家族直接掌握的报刊;既有《社会新闻》、《微言》等国民党文化特务主的报刊,也有《醒狮》、《国魂》等国家主义派的报刊;既有《人言》、《现代》等资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主的报刊,也有《大公报》、《循环日报》、《武汉日报》等一般的资产阶级报刊。同时,对一些内容空虚、低级趣味的黄色报刊、杂志,鲁迅一直都进行批评,倡导发展健康向上、净化人们灵魂的传媒。在长期与反动当局的报刊打交道,对它们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总结以后,鲁迅给出对当时传媒总的印象式评价:“中国的报纸上看不出实话。”国民党当局为了从舆论上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他们的报纸和他们所间接控制的报纸,为了欺骗的读者,常常“驱使着真伪杂糅的记事”,抓住一点事实,制造一些谣言,混淆是非。因此,鲁迅总结自己看报的两条经验并向读者推荐。一是打折扣对于报上那些以危言耸听,以美词动听,经过粉饰的夸大、装腔文章,鲁迅主张对其内容要打折扣,或打八折,或对半,甚至二折,才可以看出事情的真相来。二是在《推背图》文中,他提出正面文章反面看,即从反面来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并举出“近几天报章上记载着的要闻罢。”鲁迅评析说:把客观公正挂在嘴边叫得震天响的这一新闻现象本身的出现,就体现出一种主观目的。“杂志可以号称没有一定的圈子,而其实这正是圈子。是便于遮眼的变戏法的手巾。”鲁迅同时又强调,新闻记者要尊重事实,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而曲解事实。有倾向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们不能责备他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1931年2月7日夜或8日晨的左联五烈士的被杀,“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晶报》、《现代》、《人言》等报刊对当局的禁止刊物、杀戮作家不置一词,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对革命作家进行陷害、污蔑和侮辱。这样的新闻媒体,鲁迅将之归入到帮闲刊物之列。为了提高读者对这些刊物的辨别力,鲁迅撰写了《二丑艺术》予以揭露和剖析:“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依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头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霉哩!”鲁迅指出,林林总总的刊物中,就总有帮闲性媒体的存在,只要读者留心观察,就可以识别出来:“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这就是用出末一手来了。”13鲁迅就是通过这样的“照妖镜”,把反动刊物的本质显现出来。《语丝》曾经是进步刊物,也花费了鲁迅不少心血,后来因为编辑地位、思想发生了变化,拾起自己反对过的现代派“正人君子”的衣钵,或明或暗地攻击、排斥异己,“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几乎绝无,连这一类的投稿也少有”14,已经丧失了“毁坏旧物和戳破新盒子而露出里面所藏的旧物来的一种突击之力”15,1930年2月,鲁迅写了《我和〈语丝〉的始终》载在《萌芽月刊》上进行批判,文章发表后仅一个月,《语丝》周刊出至五卷五十二期便自动停刊。 (三)鲁迅把在报刊发表文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革命斗争的重任,从而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媒介就是一个风向标,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媒体的观点和义务,的还是肩负着正确导向舆论,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在鲁迅来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唤醒民众沉睡灵魂的责任感。鲁迅的许多作品,表现了他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把发表文章当作和反动派斗争的武器,当作唤醒民众的良药,其目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打破包围着我们的黑暗和沉默”。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鲁迅终生笔耕不辍。鲁迅一生在国内主要在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几个城市生活过。每到一地,他都十分关注媒体,关注舆论,从而了解社会,了解中国的现状与将来。在绍兴,他支持越社青年《越铎日报》监督绍兴军政府;在厦门,他支持并指导厦门大学文艺青年创“泱泱社”和“鼓浪社”,亲自为其社刊《波艇》、《鼓浪》审稿、改稿,指导编印,还为《波艇》创刊号撰写了《厦门通讯》;在广州,鲁迅先生虽然只待了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但在《黄埔生活》、《民国新闻》等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极有分量的文章,如《革命时代的文学》、《庆祝沪宁克福的那一边》、《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主要的居住城市,鲁迅更是充分发挥了现代传媒的作用,利用杂文作为主要武器进行了坚韧的战斗。李浩在《都市憧憬与乡村羁绊》中指出:“鲁迅以杂文来表达他的文化理想,杂文的社会效用则是通过报刊这一大众传媒完成的。报刊是市民社会中人们的主要交流工具,中国现代思想的传入就是通过报刊书籍来实现的。”16从五四时期开始,鲁迅就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据统计,鲁迅的杂文曾刊载于国内外一百多种报纸杂志上。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从1933年1月底至1934年8月,鲁迅在这“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在经过革新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变换五十多个笔名,发表了一百三十多篇文章。这个数目,在鲁迅杂文中占了五分之一。钻过森严的文网,在一份日报上接连不断地发表这么多充满战斗性的杂文,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人。从1918年9月15日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随感录二十五》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写的未完稿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700多篇,约135万字,在其170万字的全部著作中,占将近百分之八十。这些文字收入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里。在这15部杂文集中,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革命运动、党派之争、民生疾苦、文化争端……几乎全部生动地反映在他的杂文里。鲁迅用手中的笔,对一些文化现象和不同阶层的一些人物的无情揭露,愤怒控诉,尖锐批判,辛辣讽刺,痛苦呐喊,亲切鼓励,热烈赞颂。鲁迅的杂文,丰富了报刊的内容,也使报刊具有了革命性和战斗性。文化大师是思想界、文艺界的先行者,大众传媒与文化大师密切联系,将先进文艺作品和思想广泛传播,影响社会,提升民众素质,从而达到改造国民的目的。在文坛享有崇高声誉的鲁迅,他的一生,与现代传媒特别是报刊有着不解之缘。现代都市传媒,是鲁迅先生进行创作的动力,并为鲁迅先生发表作品让人们了解鲁迅提供了平台,更是鲁迅先生一生主要的战场和阵地。

4,鲁迅的小说鉴赏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少悲剧,多团圆,喜“团圆”是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之一。鲁迅代表着时代的需要,从沉闷的历史铁屋中发出呐喊,从寂寞的历史荒原深处发出呐喊,用特别的格式,用猛烈的火焰暴露黑暗世界。鲁迅的呐喊声里既有勇猛,又有悲哀,它既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也表明了鲁迅自己的心态:在漫漫黑夜中,不断求索,孤独而又悲伧,冷峻而又沉郁。鲁迅的小说创作,就是把社会和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放在一种冷心肠的背景上暴露、表现,在深切的表现中,鲁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发展了悲剧理论。

  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反抗叫喊的叛逆精神,“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经长期的痛苦人生的磨砺,在审美创造中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1)而“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2)鲁迅把这种“瞒和骗”的文学称作“团圆主义”文学。鲁迅认为,这种“大团圆”文学除了主要表现在爱情婚姻描写之外,还有更广泛的表现。如弥补缺陷,掩盖社会矛盾,粉饰现实等。因此当鲁迅,“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就不再只局限于爱情婚姻问题,而是以东方式思想家的姿态直捣传统文化禁锢中的国民性。因此,大胆看取人生,并毫不留情地加上揭露,是鲁迅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产生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产生不仅有自身最深切的人生感受,也有同时代人的思想影响。
  鲁迅悲剧意识的产生发展与他批叛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也是分不开的。他喜欢唐代传奇故事,并且加以编辑成集。在辛亥革命前后,他整理中国古典小说,这在学术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提高审美意识方面,他也看清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团圆”的弊病。
  鲁迅悲剧意识的产生发展还有另一特点,就是孤独,悲伧、冷峻的心理气质在审美情感流向上的影响。鲁迅曾说:“目前在中国,笑是失掉了的”(《致增田涉》),自称“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只有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来的玩意儿”。(3)鲁迅有杰出的讽刺才能,但他不想做一个喜剧家,也很少写纯粹意义上的喜剧作品,所以《阿Q正传》虽然只是“开心话”,但鲁迅自己申明,“它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当人们看到阿Q成为无谓的牺牲品被绑赴刑场杀头时,谁还笑得出来。孔乙己、阿Q、祥林嫂都是一出出“笑声中的悲剧”。从鲁迅自己怎么做起小说来和其他谈创作感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鲁迅悲剧意识的发展轨迹,即彻底遗弃“大团圆”的旧传统,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把人性的扭曲和国民性的改造革新作为悲剧的主旨。

  二

  鲁迅在评价果戈里的《死魂灵》的人物形象时,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深究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极多。”(4)这可以看作鲁迅悲剧意识的第一点表白。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象无声寂寞的荒夜,仍然象死水微澜的古镇,仍然“春寒大地”,“万家黑面”,没有人想到会有什么震撼人心的事情曾经在这里发生,但是鲁迅用呐喊搅乱了这“从来如此”的生活,他让人们看到“孔乙己是在人们冷漠的世俗的眼光中消失的;祥林嫂不上四十,却已全然满头白发,封建礼教使她临死前遭受到多大的心灵折磨;封建等级制度是一道可悲的厚障壁……就是这些极平常的,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生活,经过鲁迅概括提炼,却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单四嫂子如果还在那纺车和小曲中生活,难道她的“明天”的命运会好一些?孔乙己从悲凉的秋风中消失了,难道咸亨酒店里就会从些失去了笑声?一场风波以后,航船七斤又得到相当的尊敬和待遇,临河的土场上的农民平静的心境让人感到多么悲哀……原来这些事情并不平常,是人性的弱点,抑或命运的安排造成的这些悲剧,都要求人们到现存的社会,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原因。鲁迅写小人物,写小人物的痛苦,固然是受了果戈理、契诃夫的创作影响。极平常了,人们原不以为奇,现在从阿Q身上,从夏瑜身上,从魏连殳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弱点,看到了悲剧的真正根源,引起的心灵震颤,产生的恐惧兴奋就更强烈。从没有中看到不平常,以小见大,是鲁迅创作个性中悲剧意识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和表现。
  如果说孔乙己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的悲剧是一种“平凡的悲剧”,一种为求生存而不能生存,想做奴隶而做不成的悲剧,那么“狂人”史涓生魏连殳N先生吕韦甫的人生悲剧是一种“心灵的悲剧”。涓生“狂人”等都是受过旧式教育,又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有所觉醒的知识分子。觉醒了然而无路可走,这是人生最苦痛的事情。“狂人”用日记,涓生用手记,最真实的暴露了自己的痛苦。涓生在“手记”开篇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狂人在日记中反省自己,“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不管是涓生的内心独白,还是N先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的“统可以忘却”的大段回忆,不管是狂人的“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的自我反省,还是《一件小事》中“我”“还能裁判车夫么?”的心灵颤动,都是一种人生醒后的忏悔,一种深深忏悔意识。透过这些忏悔意识,我们看到,新世纪的现代文化的曙光已在这些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里抖动,但是包裹他们心灵的又是浓重的专制黑暗,而且“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的长”,结果产生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冲突,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痛苦,经过鲁迅的审美创造,一种心灵痛苦的悲剧,赫然跃于纸上,埋葬过去,开辟新路,真的猛士要愤然前行的内心呼声在震荡鲁迅的心灵。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他让人们从这些平凡的悲剧,心灵的悲剧中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痛苦,真正振奋起寻找希望之路的力量。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鲁迅生活在“风雨如磬暗故园”的旧中国,处处感受社会人生凄风苦雨的“冷”的威逼。家道中落,从“小康人家而坠如困顿”,体验到世态炎凉;看到国人鉴赏同胞示众的麻木神情;回想起先驱者“在社会的冷笑恶骂倾陷里过了一生……”鲁迅“感受的是黑暗居多”(《两地书》)。这种种不愿追怀的“寂寞”“悲哀”的往事,在鲁迅和心灵深处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阴影曾长期占据纠缠着鲁迅的情绪。一方面是对人生社会体察的深切,要奋起反抗的觉醒,一方面是呼吸着浓重的黑暗,要批判旧世界的炽烈情感只能如地火在地间运行,这种外冷内热,冷中有热的情绪在审美感受过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使鲁迅小说,笼罩上一层阴冷的色调和沉郁的气质。鲁迅小说冷峻沉郁的美学风格正是鲁迅冷峻沉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个性化表现。在鲁迅选择的审美对象上,人物命运,人物关系,自然景物,色彩运用,都有一层“冷”的主观色调。
  鲁迅作品中的景物常透出阴冷的寒气。“我”回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经不住悲凉起来了。”是悲凉中看到肃杀,还是萧索引起了心态悲凉呢?应该说二者是统一的。再看《药》的结尾,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简直使人对那“死一般静”的黑暗感到恐惧。在当时社会的缩影——鲁镇,同样完全笼罩在一片阴冷的气氛中。咸亨酒店中的“我”,不光感受到“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冰冷的关系。阴冷的景物描写是冷峻沉郁的情感流向在审美创造中的“有意想象”。《药》中“秋天的后半夜”的阴森寒气,《故乡》中隆冬的荒凉萧索,《祝福》里鲁镇飘飞的雪花,固然都是秋冬季节的自然景象。但是这些自然景象成为作者的审美对象后,经过主观情感的过滤,选筛,这些记忆表象经过分解与综合,重现在作品中,已经很自然地和悲剧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了。在鲁迅作品中,景物描写最多的是秋冬景物,而且大都是笼罩在黄昏夜光下。故事背景都刻意这样安排,从一个侧面上表现当时鲁迅呼吸着浓重的黑暗,是“思想太黑暗了”。鲁迅借《孤独者》中“我”的口,从魏连殳身上反映了当时自己的心态。“连殳,我很觉得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他冷冷的笑了一笑。”魏连殳的“孤独感”正是鲁迅在审美创造中内心冷峻情绪的体验。
  鲁迅冷峻、孤独、悲伧的内心感受在面向否定性事物时,不仅表现出痛苦,而且表现出愤怒,所以“悲愤”成为鲁迅悲剧作品的悲剧基调。愤怒,“怒其不争”,是“热”的一种具体表现。鲁迅在《明天》里“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不仅打破了单四嫂子“团圆”的美梦,而且表现出对还在奔波的”“暗夜”的愤怒。又如“我”在给魏连殳送葬回来的一路上的情绪体验,想到魏连殳对黑暗现实的孤独的反抗,敢于向“从来如此”的生活挑战,“隐约象是”深夜里旷野中的一只野狼嗥叫,虽然孤独悲愤,毕竟搅乱了这“极静的夜”,表现了“我”的快意。所以“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审美同情不同于道德同情,鲁迅在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病态社会,揭出病苦的时候,他把悲愤的心理情绪深深隐藏起来,极力表现出一种冷心肠。祥林嫂在人们的祝福的爆竹声悲惨死去了,而“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我同情和理解魏连殳,而他死后“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阿Q已经渐渐向死路上走,而鲁迅居然给了他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为了写出底层人物的不幸,相反表现出冷心肠。相反的写法产生了相成的艺术效果,“冷”的审美同情产生了更强烈的怜悯和兴奋感。契诃夫在《致阿维洛娃的信》中曾说:“描写苦命人和可怜虫,而又希望引起读者怜悯时,自己要极力冷心肠才行,这会给别人的痛苦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那种痛苦就会在这背景上更鲜明地暴露出来。” 鲁迅的“冷中有热”的悲剧意识在审美创造中表现深切,“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5)“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料也没有科。”(6)鲁迅作品中阴冷、悲愤的悲剧色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寂寞、悲哀,正是先驱者的鲁迅体味到旧世界的悲凉和要冲破黑暗的反抗愿望两种心绪的撞击、交汇。但是当鲁迅掌握了历史辨证法,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以后,当他从“地底下”看到民族的脊梁,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后,他的孤独感没有了,悲愤冷俊变得热烈坚定起来。从《呐喊》《彷徨》对“恶梦的回忆”到《故乡新编》中对大禹墨子的赞颂,正反映了鲁迅心灵变化的轨迹。沿着这条轨迹,我们看到鲁迅一颗孤独、寂寞的心,一腔悲愤沉郁的炽烈的情,在深沉抑郁中有坚强的战斗意志,在痛苦冷峻中执着未来的新生活理想的追求,这是鲁迅悲剧意识的第二个重要表现和特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件事物较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鲁迅悲剧意识中的崇高感类似于车氏。鲁迅十分重视崇高,他对优美并不那样感兴趣,这与他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有关。
  为了让一事物大于其他事物,鲁迅在审美创造中“不去描写风月”,并且让相存事物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崇高感,这是鲁迅悲剧意识的第三个表现与特点。
  鲁迅说自己“不去表写风月”,而许多作品中又出现了“月”(包括月光月色),这作何理解呢?《狂人日记》开篇写道:“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发生在“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的时候。陈士成的变态心理发展高潮时的举动,完全是在“如一柄白团扇”的月光下进行的。魏连殳埋葬的那晚,“浓云已经散去,持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在这儿,“月光”是一种象征意象,是黑暗的象征物。有月,才知黑暗,有月,才反衬出黑暗的浓重。鲁迅在艺术构思上,是以“白”衬黑,以“白”计黑,以“白”写黑。一小块清冷白的月亮与浓重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无边巨大的黑暗吞噬了一切,给读者成一种“冷”的威逼,在对这种不可知的力量的审美观照中产生的恐惧,这种悲剧恐惧,也是一种崇高感。
  在鲁迅眼里,现实中的“月光”是清、白、冷,理想中的“月色”是金黄、柔和、为暖的,那黑暗中仅存的一片月亮,是鲁迅追求光明的感情的寄托。“我”在离开故乡时,“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在这轮金黄的圆月下,“我”对希望,正如对路一样,产生了坚定的信念。《社戏》里的“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说它是如实描写,不如说是鲁迅追求新生活的理想之光使月色才变得“格外皎洁”。对比举例的目的,是想说明在鲁迅悲剧作品中,有“风月”的描写只是为了形成一种崇高,而且这种崇高并不全是恐惧,同样有对理想追求的惊奇和赞美。
  鲁迅说自己不去描写“风月”,说明他对秀美(或者称优美)不感兴趣,但他在没有“风月”背景陪衬下的审美客观中仍然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艺术构思,形成种种的崇高感。例如《一件小事》中“我”和人力车夫不同态度对比,“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感觉,觉得他满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通过“大小”的对比,感到多年的文治武功全没用,倒是一件小事激起心灵的震动。
  概括起来说,《呐喊》《彷徨》中的悲剧感强烈,而《故事新编》中的崇高感给人们留下的不是怜悯和恐惧,而是惊奇和赞美。鲁迅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中悲剧意识的崇高感的变化,至少说明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革,在推翻专制主义统治,启蒙民族精神方面,他是充满了信心和力量的。

  三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的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在这同时,鲁迅用自己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理论,鲁迅的悲剧意识根植于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出于对国民性痼弊批判改革的需要,他“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悲剧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指导引路作用。
  鲁迅创作个性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有其独特鲜明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在几乎近于无事的生活中揭示社会矛盾,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达到以小见大,以无见有的悲剧效果;鲁迅悲剧意识的基调是悲愤,但他把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深深隐蔽起来,让冷心肠成为读者产生痛苦怜悯情绪的一种背景,这种冷峻沉郁的情感流向形成一种威压,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感和崇高感。
  鲁迅的精神遗产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鲁迅创作个性中的悲剧感具有丰富的内涵。鲁迅是在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悲剧理论的,同样今天我们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现代文明意识,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完成这样的历史重任面前,学习鲁迅的悲剧理论是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1)《坟*论睁了眼看》
  (2)同上。
  (3)《同腔北调集*“论语一年”》
  (4)《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
  (5)《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6)《阿Q正传》的成因。

5,"此处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徐冰的作品意在说明什么?

慧能在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尚未获得五祖真传,因此,这个时候的慧能是因为生活的经历感悟受到神秀的偈启发所得,神秀在五祖的门下弟子中,学习非常用功,深得众僧推崇,六祖当时不过是一个杂工,与神秀不可相比,因此,六祖更多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佛教的教义中,倡导的正是众生均平等的思想,但是,佛教的众生平等是建立在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上的,神秀所说,暗示自己非常努力(因)、应该继承衣钵(果),六祖惠能则表达了“无因”(本来无一物)所以“无果”(何处惹尘埃),“因”与“果”是自然规律,缘起缘灭就是轮回,要不堕轮回,就必须抛弃因果观,也就是要缘起就不应该有才能不堕轮回,这就是六祖惠能要表达的思想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神秀与慧能到底说了什么:

神秀:我非常努力学习佛理,我还会继续努力,所以,我应该继承衣钵;
慧能:大家努力的目的是为了放弃所有的执著,衣钵本身就不过是虚幻的东西并非真实,你何必要呢

6,美术鉴赏求问徐冰的(鬼打墙)的含义 寓意是什么 哪个角度回答都可以

《鬼打墙》
是一件用宣纸来拓印长城的艺术作品。
被堪称为另一件
“无意义”的时代的代表
作品。

作品将长城的城墙和烽火台拓印了下来,
当人们看到这巨大,
等尺寸比列的作品裱合在一起,
在博物馆展示的时候,这又是一种无形的震撼。

这对长城“肌肤纹理”的拓印,无疑是将长城与之相互维系了无数个春秋的沙漠、黄土、古
战场相脱离,它在这没有背景烘托得气氛中,活活变成了一个“细胞标本”
,这种细节的复
制,反而颠覆了长城原本的面貌。


这种哀伤的气氛,有一次烘托了徐冰作品中,祭祀式的庄重与“无意义”的意义。

7,求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拜托!

  鉴赏达芬奇之《岩间圣母》
  艺术是人类自我情操陶冶的良药,是感知生命中绚丽华章的剂方,人之所以为人,其最大特点在于人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早在石器时代的远古,聪慧的祖先们便在陶器上绘上五彩的花纹,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诞生出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画匠,在群星闪耀之中,有一颗最为美丽的彗星,它的划过,照亮了时代之空。。。。。。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有一个叫安奇亚诺的小村庄。1452年4月15日,伟大的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降临人世。
  列奥纳多·达·芬奇,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兴趣广泛,涉猎甚广,在其众多佳作中,我最情有独钟的则是《岩间圣母》了。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画中人物被一种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几丛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他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
  在这种稳定和谐画面上,风景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环绕于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感赋予画面一种别具一格的生动。以至于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认为《岩间圣母》充满了暗示与象征,显示了达芬奇谜样的心灵,天使以明显的手势指着圣约翰有何含义?被圣母保护着的圣约翰是否代表人类需要圣灵的保护?而被描绘得像子宫般造型的洞穴,是不是暗示着生命的起源?。。。。。
  这幅巨作无论在画面设计还是色彩搭配,结构建设还是背景绘制,都让人惊叹绝伦。色调上,全画是以棕褐色为基调的,圣母身上的深青与天使披风上的紫红、金黄和银灰色构成对比;耶稣与约翰的肌肤,与约翰的金黄色鬈发构成对比;洞穴外的风景表现了空气透视,众人物形成了金字塔结构,其顶端则是圣母的头部。天使的面容表达出了达芬奇的理想美,是散发自内心甜美的圣灵;将人物置于阴暗的环境中,以赋予光亮中涌现的景物真正的启示力量,这种崭新的绘画方式使人物、光线和“次要光线”交织在一起,画布上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息。。。。
  总而言之,这幅巨作属传统题材,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都体现出了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令人为之惊叹,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瑰宝!
  后续:
  第一次接触这幅巨作时我还是个懵懂小孩儿,但当打开画册的那一刻,我不禁仍被她的美所震撼。。。。。看来,艺术的美是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是唯物般永恒之美!

8,求一篇1500字的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结合《牧童短笛》、《梁祝》、《春江花月夜》, 例析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博大精深的。而西洋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从近代以来,有很多中国音乐家致力于将中国民乐的元素融入西洋音乐中,即用西洋乐器演奏出中国民族乐曲、用西洋音乐表现手段演绎民族风格。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我愿意这三部作品为例,谈一下我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理解。
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有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节拍、音区、调式、调性、织体等。这些表现手段通常被作曲家综合利用,用以达到某些效果,营造某些意境。在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三部作品中,作曲家对这些表现手段的灵活的运用使我叹为观止。以下分别作以详细分析:
一 钢琴曲《牧童短笛》
作为学钢琴者,我很早就接触并演奏过钢琴名曲《牧童短笛》,近日又听过石叔诚和郎朗的现场演奏版,不禁有意分析之。

1 综述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根据我国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为ABA’三段体。

呈示部(A)、再现部(A’)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明媚的春光,绿色的原野,清澈的溪流,欢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起笛子,悠扬的笛声,使我们仿佛看见了天真可爱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沁人心脾的芬芳。

发展部(B)是一首比较欢快活泼的舞曲,以节奏和弦为背景,旋律犹如笛声,明亮高昂,活泼跳荡,音乐描绘了牧童伴着清脆的笛声在嬉戏,情绪轻松活泼。

“牧童短笛”既运用了西洋音乐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从它问世至今70多年来,以其浓郁的清新的乡土情令国人欢欣感动,惊奇赞叹。乐曲描绘了美丽的江南田野,上有浮云,下有流水,牧童和老牛,笛声和歌声。它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

以下就各个部分逐一分析。

2 呈示部(A),旋律如下:(曲谱略)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复调风格。
3发展部(B),旋律如下:( 曲谱略)

显然,发展部(B)活泼欢愉,呈示部(A)中的复调定法改变为和声音型伴奏的主调音乐。这一部分中,调式转成了G大调。右手高声部乐句间较大幅度的音区跨越,以及每一个乐句内轻快的节奏,大量32分音符以及16分音符的应用……展现出迥然不同与前面的另一种情境。


最后说一下结束句。渐弱和渐慢使听众眼前浮现出牧童渐行渐远的景象。自然地收束了全曲,带给人“余音绕梁”的意境。
二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陈钢、何占豪于1959年写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是以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唱腔为音乐素材写成的。全曲以故事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和化蝶为主要内容,分成3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中国戏曲的元素融入西洋音乐中,并且用抽象的音乐去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



1呈示部(相爱)

《梁祝》引子和爱情主题如下:(曲谱略)



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以散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这里变化地运用了京剧中的倒班和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

在小提琴奏出了最后一句绝唱之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高潮。

3 再现部(化蝶)

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了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华为一对蝴蝶,从墓中飞出,双双翩翩起舞,永不分离。



三 歌曲《春江花月夜》

全曲如下:(曲谱略)


此曲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由于加上了歌词,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歌曲想表达的意境。全曲中速、从容而有韵味。首句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正如歌词所述,旋律虽然有较大幅度的跳跃,但还是有“袅袅娜娜”的感觉。

在音乐的中部,节奏缓急相间,富有歌唱性;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分明的层次和韵律。

在音乐的尾声,再现前面的主题,再辅以悲伤的调子,令人听后久久不能释怀。

以上我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节拍、音区和调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节奏、音色、曲式、力度、速度、节拍和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歌曲《春江花月夜》进行了综合简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可以很明显地看见作曲家在综合利用这些表现手段“达到某些效果,营造某些意境”。

9,诗经取名

姓名:郭展冰
五行分别是:木火水
笔画分别是:15 10 6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16(土) 25(土) 16(土) 31(木) 7(金)
总评数理得分:96 分

详细解说如下:

天格数理 16(土)[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
(厚重)厚重载德,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吉)

人格数理 25(土)[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
(荣俊)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半吉)
性情表面温和而个性倔强,喜好面子,做事过多考虑自己的身份和举止。比较注重心计,事事讲求十全十美。注意:当达不到自己的企求和理想时不要产生不满的情绪。此格之人凡事宜守为安,不要好高骛远。

地格数理 16(土)[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
(厚重)厚重载德,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吉)

总格数理 31(木)[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
(春日花开)智勇得志,博得名利,统领众人,繁荣富贵。 (吉)

外格数理 7(金)[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七政之数)七政之数,精悍严谨,天赋之力,吉星照耀。 (吉)

天、人、地三才 6 5 6(土土土)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此配置成功运佳,并得平安之境遇。其人有时生性硬滞,表现阴郁,对人易亲热也易疏远。(吉)
1、总论:运势较好,平安之配置,障碍较少,因不能机变活用,财运只能缓缓而来,如能积极奋斗,可加速成功发展。
2、性格:个性比较中厚,比较正直,有时缺少通融性,不耐吃苦烦重的工作,有眼高手低的倾向,容易放弃好机会,辛勤中得财。
3、意志:意志坚定,但缺乏果断力,耐性不佳,处事有虎头蛇尾之象。
4、事业:如为薪水阶级或从事较稳定的生意适合,不适合投机事业或意外之财无缘。
5、家庭:生活平顺,家内和睦,大致幸福。
6、婚姻:男娶健康平和之妻,婚后和睦相处;女嫁温和固执之夫,婚后也能圆满。
7、子女:男孩多于女孩,个个健康活泼又有责任感,与父母能同心协力。
8、社交:为人老实而安份守法,社交能力和人缘还算可以,要树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9、精神:有知足而乐观的个性,注意人为因素招惹的麻烦、受骗烦闷之事。
10、财运:财运比较平淡,能平稳过日,不要贪求物质享受。
11、健康:健康平安,注意泌尿系统、胃肠、妇人病等。
12、老运:比较勤劳,子女贤孝,注意调节好心境。

人格与外格(五七)搭配,暗示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事业等信息为:
不轻易妥协,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但在以后的行动中依然如故,无法改变。活动力强。能和气从事者,可获得大发展。 (大吉)

更多信息:

人格数理 25 暗示性格为:
心多洗练,容易亲近,温和沉着,有雅量,对人有同情心,荣誉心强。属于能享受家庭幸福的命运。其内心有刚毅心肠,却不显于外表。有易亲近的一面,又有易疏冷的缺点,其嫉妒心稍强。

人格与天格搭配(五六)暗示成功运:
大体上能够平安顺利、幸福。(上)

人格与地格搭配(五六)暗示基础运:
性格稳重,成功迟缓,总体能够成功幸福。 (上)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领诱导之数(智仁勇德全备,能领导众人)。

人格或地格中有15、16、23、24、32、33、41、42等财运诱导之数(多钱财,富贵)。

地格数有 5、6、11、13、15、16、24、32、35,德行优良,助夫爱子。

10,中国现代绘画与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代绘画强调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摆脱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的绘画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的绘画简称“中国画”、“国画”。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做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绘画题材: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的出现早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可以进一步分为道释画、仕女画等。仕女画,一作“士女画” 。 笼统意义上,花鸟画包括翎毛走兽、花卉瓜果、禽鸟虫鱼。明清之际盛行画花卉不写全株,只表现从树干上折取的部分花枝,故名折枝。山水画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 现代绘画的代表作品: 《绘画浮雕》,塔特林作。 《百老汇爵士乐》,蒙德里安作。 《玩牌者》,凡·杜斯堡作。 《构成99》,李西茨基作。 《Trekhgoraoe啤酒的广告画》,罗德琴柯作。 《进化》,三联画,蒙德里安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绘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绘画

11,中国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 六面怪脸 彭正斋 标清》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dkVRZo0lSm5KXpxc5SuDg 提取码:2ikc2|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 六面怪脸 彭正斋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中学15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中学13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9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8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7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6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4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2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11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09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08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07 标清.flv|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实录——小学06 标清.flv

12,{求}08春晚舞蹈<飞天>的论文评论

在今年春晚上,舞蹈《飞天》引人关注:七名仙女打扮的舞蹈演员站在升降舞台上,用肢体配合音乐演绎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配合着舞台上飘落的花瓣和台下喷涌而出的水花,一起将观众引入“仙境”。

春晚结束后,不少观众表示《飞天》是整场演出最美的节目之一,可以和往年春晚上的《千手观音》《俏江南》媲美。

记者采访了今年央视春晚舞蹈总监邢时苗,他同时也是《飞天》的创编人,“《飞天》的灵感来自2007年4月的央视第四届舞蹈大赛,我当时报了个作品《士兵兄弟》,表现的是战场上的兄弟情谊和战斗厮杀。当时很多观众看过后都很激动,为舞者所感动。这个节目获得央视舞蹈大赛的创作奖和二等奖,原本准备在春晚上表演,但因为有战士牺牲的内容只能作罢。”


舞蹈《飞天》便在《士兵兄弟》之后悄然诞生,“我是今年春晚的舞蹈总监,有推荐优秀舞蹈的责任,当时我就想还以《士兵兄弟》作为表现形式来挑选节目,《士兵兄弟》之所以显得突出,是因为它的方式非常独特,舞者的一条腿始终被固定在舞台上,只能靠身体的扭动和另一条腿来表演。本来我想创作一个表现奥运拼搏题材的舞蹈,后来发现都是男演员演,美感体现不出来,也只能放弃。”

邢时苗又想到了“嫦娥一号”,“我后来想到嫦娥飞天,想到月球的嫦娥,也想到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也想到要做一个七仙女的《飞天》,把她们的右腿都固定住,然后开始练了一个月,再修饰再编排,就成了现在的《飞天》。”

在《飞天》中观众可以看到,七名舞者身体或与舞台平行,或与舞台垂直,她们的右腿便是全身的支撑点,被固定在舞台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敦煌壁画中仙女飞天的独特造型。

邢时苗说:“敦煌壁画出现时正值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我想借这个舞蹈表现盛世中国。给舞者的右腿固定,用身体自由的倾斜去对抗地球引力,以这种方式展现中国古典舞蹈的美,看起来非常唯美漂亮,从审查到彩排,《飞天》获得的好评很多,每一次亮相获得的掌声都特别热烈。”

13,08春晚舞蹈《飞天》中的那个漂亮舞蹈演员是谁?

节目名称:舞蹈《飞天》

编舞:阎红霞

演员:刘舒、孙秋月、崔玉珊、魏娅昕、宋珊、任妍、王丹

选送单位: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

梗概:7名舞蹈演员身着长裙,姿态安详,随着音乐盈盈起舞,让人们联想到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华夏文明的精华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E%E8%B5%B8+%B7%C9%CC%EC+%B4%BA%CD%ED&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