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艺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岭南艺术 > 知识库 > 正文

目录

1,《松花江上》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松花江上》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歌曲赏析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社会影响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声悲壮,令人断肠。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和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2,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其创作背景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3,《松花江上》是谁唱的,歌词是?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女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李谷一原唱,电影【战斗年华】插曲
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4,《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游击队歌》中哪一首歌曲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已经创作和传唱的

前面的人说得不对哦,应该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是西安事变的时候,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写了这首曲子,后来就越来越有名了

5,12.9爱国运动合唱比赛串词。节目: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真心英雄,爱我中华, 明天会更好,保卫黄河,中

(朱)那寒风凛冽中的召唤是我们迎步向前的号角 石壁穿空的呐喊见证着醒来是一种力量 (孟)岁月流逝,时代铭记了那一幕壮景 时光如梭,神州传承了那不息的精神 (彭)今天我们在这里吟颂,为那1935年燃烧的青春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腾,为那早醒的灵魂 (胡)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是你们——1935年的青年,用你们炽热的青春唤醒东方沉睡的雄狮 (朱)历史坐在太师椅上,接受着后来者的朝拜 一二.九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孟)艰难坎坷的过去,让我们永远铭记曾经的耻辱 (彭)光辉向上的今天,让我们精神更加鼓舞 (胡)历史的巨浪把我们推到了时代的浪尖 让我们用行动来传承12.9的精神 (合)让我们用凌云的气魄来开创新时代的辉煌 (胡)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朱)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孟)这里是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乐山师范学院第十六届大学生艺术节“灵通地带”杯合唱比赛的现场,欢迎您的到来! (彭)我是主持人彭栩 (孟)我是主持人孟宇 (朱)我是主持人朱琪 (胡)我是主持人胡彬 (彭)本次比赛是由乐山师院团委主办,美术系承办,同时受到中国电信乐山分公司、乐山琴韵钢琴中心以及大光影楼的大力赞助和支持,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首先为大家介绍光临我们比赛的领导和来宾,他们分别是: (孟)在比赛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隆重的为大家介绍担任此次比塞的评委老师们,他们是:……………………………………… (彭)现在我宣读比赛评分细则: 参赛选手整体精神风貌(20分) 指挥效果(5分) 节奏、音律(30分) 形式新颖,有一定创意(20分) 服装整齐,能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年龄特征(10分) 整体效果(10分) 观众气氛(5分) (胡)“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让我们放开歌喉,在歌声中深深地怀念当年为之呐喊、奋斗的先驱!请欣赏由美术系演唱的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充满年轻激情、爱国深情的《毕业歌》指挥:朱延美 《游击队歌》 (彭)贺绿汀同志1937年年底创作的《游击队歌》是一首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革命歌曲。生动的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的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请欣赏由外语系带来的歌曲《游击队歌》指挥—周佳璐 《在太行山上》 (朱)1938年7月在武汉,作词家杜涛声,作曲家洗星海为山西游击队创作了一首既具有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接下来就让我们伴随政法系同学的歌声一同去回味这首经典老歌《在太行山上》。指挥—蒋明明钢琴伴奏—耿燕飞 《我们走在大道上》 (孟)在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首《我们走在大路上》鼓舞着人民跟着党排除万难、迎接胜利。该曲由某市省龙安县李劫夫创作,这是一位非常勤奋的音乐创作家,从他在革命根据地开始创作歌曲算起,一生中竟写就200xxxx首歌曲,其中相当部分被人传唱不衰。如大家熟悉的《沁园春?雪》、《蝶恋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等。下面就请欣赏由数学系带来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指挥—刘双玲钢琴伴奏—周松林 《走进新时代》 (彭)“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首《走进新时代》以它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们肺腑心声。 (胡)此曲由蒋开儒词,印青曲。创作于1997年,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建设更美好明天的信心。歌曲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和真诚的声音缩短了人民对祖国、对党的情感距离。 (彭)接下来旅游学院的同学就将为我们演绎这首动人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指挥—李沛霖 《长城谣》 (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一曲悲怆、激昂的《长城谣》,唱出多少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心声,激起多少人前仆后继抗日救亡的豪情。1937年“七?七”事变后,作词家潘孑农,作曲家刘雪庵在上海创作了这首《长城谣》。它采用平易近人的音乐风格,叙述人民被迫流亡的苦难,因而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接下来请欣赏由中文系带来的歌曲《长城谣》。 指挥—杨苒钢琴伴奏—孙菁菁 《半个月亮爬上来》 (彭)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40年代由作曲家王洛宾收集、整理后被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它又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有“东方小夜曲”的美誉,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下面请欣赏由教育系带来的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指挥—罗谊恒。 《保卫黄河》 (胡)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完成了《黄河》词作。著名作曲家洗星海听后异常兴奋,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名作。很快传遍整个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下面体育系的同学将为我们演唱这首歌曲《保卫黄河》。指挥—郭正刚 《同一首歌》 (朱)“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这几句歌词选自一首时下广为传唱的歌曲《同一首歌》,随着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热播,这首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也飘荡在祖国的各个角落,下面计科系的同学就将为我们演唱折寿好听的歌曲《同一首歌》。指挥—冯晓燕《保卫黄河》 (孟)《保卫黄河》这首抗战时期的著名作品是不会让人忘记的,因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人们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接下来就请欣赏由环生系带来的其中一部《保卫黄河》。 指挥—李春林,手风琴伴奏—陈竹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胡)内地的校园民谣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校里产生,它多是描述校园生活的轻松惬意,抒发年轻人的心情。歌曲《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由著名诗人叶延滨作词、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天礼作曲,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出版发行(法国、韩国),并被评为八十年代最受青年人喜欢的十大歌曲之一。接下来就让物电系的同学带我们一同去领略那清新舒畅的校园名曲《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指挥—李莎钢琴伴奏—党茔 《可爱的家》 (朱)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荣华富贵,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 (胡)好像天上降临的声音,向我召唤,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 (朱)我爱我的家,我美丽的家 (胡)我爱我的家,我可爱的家 (朱)请欣赏由音乐系带来的歌曲《可爱的家》 指挥—王滔钢琴伴奏—党茔 《落泪是金》 (彭)2002年10月,乐山师范学院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唱着自己的歌将爱心洒向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首由中国一级作曲家王志中老师作曲,中文系赵奇教授作词,完成的经典之作《落泪是金》传遍了校园,吐露着一份健康乐观的心声,诉说着坚韧不屈的顽强,用爱心连着我们,用爱心造就一个大写的人。今天,他们也将参加我们的比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爱心社社员带来的《落泪是金》。指挥:王丽琴钢琴伴奏:苗沛 合唱团表演:《平安夜》《让世界充满爱》 (朱)到目前,今晚所有参赛队伍已经完成自己的参赛节目演唱,评委们正在做最后的统计,利用这段时间,我将为大家介绍一支特别的队伍。就是我院的大学生合唱团,合唱团于2004年5月成立,成员经过层层选拔,从各系报名的80xxxx名同学中精挑细选了8xxxx,他们在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指挥家谢亮以及一批优秀音乐教师的指导下,演唱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晚,在这个合唱盛典上,他们将为我们带来两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平安夜》《让世界充满爱》!指挥—谢亮,钢琴伴奏—蓝浩 现在,我宣布:获得乐山师范学院“灵通地带”杯大学生合唱比赛一等奖: 结束语 (朱)在中国,只要有硝烟,就有勇土 (孟)在中国,只要有危难,就有脊梁 (胡)今天,我们告别了战争和苦难,然而我们告别不了的是历史上每一个血与火的文字,是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英雄! (朱)时代铭记下远去战士不朽的背影,历史传承了英勇先烈们永存的意志 (孟)今天,我们以圣洁的诗歌去缅怀那段血泪写成的历史,去发扬由历史铸成的伟大精神 (彭)今天,我们在这里高歌是为那正火热燃烧的青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腾是为那早醒的灵魂 (胡)让我们在告别与缅怀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祖国 (合)宏伟篇章! (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彭)乐山师范学院第十六届大学生艺术节“灵通地带杯”大学生合唱比赛到此结束! (胡)朋友们! (合)再见!

6,下面是一首历史上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日军占领东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2)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赶走侵略者、还我河山的渴望。(任说其中一点即可)。第二问为开放性问题,中心是历史(社会)事变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认识:历史(社会)事变决定个人命运,或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7,历史题 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9.18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8,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

(1)九一八事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2)七七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血战卢沟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4)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十分珍惜。

9,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出自歌曲

歌名:松花江上 歌手:戴玉强 所属专辑:中国第一男高音戴玉强独唱音乐会 填词:张寒晖 谱曲: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 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 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扩展资料: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社会影响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声悲壮,令人断肠。 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0,松花江上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歌曲赏析
  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的曲调了。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解放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选用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倾诉着自己的家乡东北,有丰富的物产,还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依据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这首歌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词的开头部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丰富资源。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关内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国土沦丧后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无限感慨地向故乡的亲人发出呼唤,抒发着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满含热泪、悲愤交加的音调,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男高音李光羲在大型歌舞剧《东方红》演唱这首歌曲,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的演唱堪称经典。

11,《松花江上》是什么歌曲﹖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松花江上》[歌曲] - 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歌曲] - 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