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艺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岭南艺术 > 知识库 > 正文

目录

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什么意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原文: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西塞山怀古

2,”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自刘禹锡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原文如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
  《絸斋诗谈》云:“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一瓢诗话》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俞陛云《诗境浅说》:“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什么意思

人生令人伤心的往事有多少呢?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本句出自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4,“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是谁的诗?诗名是什么?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
  一片降旙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有两座,一在浙江省吴兴县西南处,另一座在湖北省大治县外东方九十里处,本诗作者刘禹锡是到湖北省的西塞山游览时写的。

  【品评】
  西塞山是孙策大破黄祖军之处【发生在公元199年、东汉建安四年】,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长庆四年】的夏天写这首诗不只是怀古而已,还有给世人警惕之意!本诗希望借由孙皓的暴行而亡国之事来提醒世人正视牛李党争的严重性。
  前四句大家都熟悉,所以,来讲后四句,用山川景色来衬托历史典故是唐诗常见的特色。而这首《西塞山怀古》中,最后两句是本诗的重点,用《从今四海为家日》这句的天下太平景象来对《故垒萧萧芦荻秋》的昔日残破的军营的画面,实属妙哉!
  附带一提:刘禹锡曾担任苏州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患,刘禹锡开官仓救灾民、又减免苏州人民的税捐和摇役,使得,苏州很快能恢复原貌,并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刘禹锡死后,苏州百姓感念其功德,将刘禹锡、白居易和韦应物这三位曾担任苏州刺史任期里对苏州的贡献,并称三杰,且立了三贤堂来纪念!

5,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什么意思

人生令人伤心的往事有多少呢?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本句出自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6,文学 情感的三个层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

7,台湾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

废话少说,你自己去看看百度百科
都有的,不用这么费劲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